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广大青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赓续精神血脉的主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责任在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组织广大青年学好党的百年历史,引导广大青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共青团88038威尼斯委员会联合88038威尼斯,带领青年学生党员从体认中国精神谱系的视角共同策划党史学习系列微课和网文。旨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向建党百年献礼!
历久弥新报国志 碧血丹心抗战情
——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
刘传
指导教师:夏宝慧、谭琦
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新篇章。经过中国人民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和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卫国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之长、牺牲之巨、贡献之大、影响之远,为中外历史所罕见。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概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同志对抗战精神的概括和论述,深刻揭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全体人民高举抗战精神的大旗,不断激发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勇气,不断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全国人民浴血奋战,中华民族众志成城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1.发扬优良传统,孕育抗战精神
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包括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崇高的民族气节、团结互助共济时艰的品质,这些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进一步继承发展,构成了抗战精神的文化土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地挺身而出开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较量。之后,一种意识在神州大地上开始形成并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开始参与到这场对抗外敌侵略的战争中。此时,这种意识已经在大部分国人的心中产生共同逐渐凝聚成一种精神——抗战精神。“七·七”卢沟桥事变使中华大地上的四万万中国人开始真正地意识到国家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灾难,唤醒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意识,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击外来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此时,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团结起来一同与外敌作战,从而共同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精神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起来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经过了十四年艰苦的斗争,历经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人民都无法想象的苦难,终于在 1949 年8月15日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精神也由此粹炼而成。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风霜雪雨才终究赢得胜利而形成的抗日战争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体中华儿女的永续的精神支撑和恒久的奋斗动力。这一伟大的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传统的升华,是民族气节的弘扬,是对团结互助、共济时艰品质的继承。它在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经过了逐步的演变,最终成为了一种振奋人心、鼓舞精神的不竭动力与珍贵力量。
2.全民族同心戮力,凝聚抗战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把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由此激起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论语·秦伯》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其意为,人无论处于多么艰难困苦的境遇,哪怕是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也绝对不能向敌人低头屈服。《孟子·滕文公下》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这是在告诫后人:有志之士无论多么的困顿难行都无所畏惧,总会一往无前,死生无悔地迎接和面对前方的道路。抗战爆发开始后,面对日本侵略者无情野蛮的烧杀掳掠,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为民族解放、为了自由而进行了十四年的浴血奋战。“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在那个兵戈抢攘的战争年代,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暴行并没有消磨掉中国人民的意志,却唤醒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内心的血性,激起了全民族同心戮力、共同抗战的斗争意志,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升华和危机意识的觉醒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
3.听从党的领导,发扬抗战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拉开了历史新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最先发出抗日救亡的号召,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和瓦窑堡会议等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战斗在抗战的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的道路上一直鼓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回答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并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抗击绝大多数日伪军等等,这些都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人民战争的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二、血洗百年民族耻辱,展现爱国情怀气概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是抗战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儿女展现出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以碧血丹心、穷当益坚的毅力,以殒身不恤、蹈锋饮血的牺牲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一洗百年以来的屈辱历史。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爱国精神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在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际,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比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时期都表现得更加广泛、更加深沉、更加强烈、更加持久。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了很多坚强不屈、殒身不恤的抗战英雄,编绘了许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刘胡兰、赵一曼等英雄儿女不怕艰险、不谓生死,用自己的英雄事迹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也正是这种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在同仇敌忾的战场上,全国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日战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应有之义。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为了不让大好河山落入侵略者的手中、为了不做亡国奴,中华儿女赴汤蹈火、裹血力战,涌现了许多顽强奋战、宁死不屈的抗战英烈。中国军民“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以血肉之躯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铁骑,涌现出左权、彭雪枫、杨靖字、赵尚志等一大批捐躯报国的抗日将领,涌现出“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视死如归、杀身报国的英雄们,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艰难挫折、忘生舍死、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不付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特别是在面临外来侵略者入侵时,各路志士仁人都会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救国之中。在这场面对凶恶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争中,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从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以死明志显我中国军魂,从抗联女战士“八女投江”到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棉絮树皮果腹直至中弹壮烈牺牲,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当神州大地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的时候,面对缺衣少食、缺枪少炮、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中国人民没有被这些巨大的困难压倒,没有被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吓倒,没有因一时之失败而退缩。因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意志品质,它为中国人民英勇抵御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中国人民认识到,“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过程”,因此,中国人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意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必胜信念,是赢得对日斗争胜利的坚强精神防线,是抗战精神的根本体现,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
三、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抗战精神能够给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今天,抗战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注定要爬坡过坎、闯关夺隘,但越是困难多、风险大,我们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汇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
1.汲取奋斗力量,展现使命担当
随着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已经指日可待。那些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日子虽然已经与血泪共同沉浸在土壤之下,那段来之坎坎、捐躯赴国难的烽火岁月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振聋发聩的抗战精神是照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将其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将个人梦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不因困难大而改变,不因挫折多而放弃,把奋斗精神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从小事做起,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展现出当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2.树立崇高信仰,提高综合国力
抗战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追求的一种精神支柱。精神支柱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根本,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物质上贫乏可以通过精神力量的支撑来改变,但是精神上的贫乏却可能导致整个民族的溃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当代人真正地树立起高尚的精神以及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3.涵养浩然正气,建设现代强国
抗战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其根源都来自这一信念旗帜之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抗战精神同样是当代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力量源泉。共产党人用汗水与泪水浇灌的“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而奋斗”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到最后,靠鲜血与生命诠释“国土必将光复、人民必将解放”的理想,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深受激励与鼓舞,誓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断奋斗。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是无论在任何时期全国人民都需要去坚守的信仰,是涵养浩然正气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四、践行全民抗战精神,实现中华复兴伟业
抗战精神是全国人民都应该发扬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大学生更应该充分掌握并理解学习抗日战争的艰辛历史、抗日战争伟大的精神内涵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抗战精神所被赋予的现实意义。更应该不断内省,不断激励自身,不断以饱满的爱国情怀、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以实实在在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热血。
1.牢记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一个国家能否复兴、能否强大要看其青年对国家民族是否自信、对伟大理想信念是否自信。青年需要有力量有能力来对抗和平发展年代所带来的过分的安逸感。而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对伟大理想的坚定信心,便是中华儿女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也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期正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期,忍饥受饿、的日子已经远去,“衣食无忧、枕温衾暖”的成长环境使得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俨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的三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思想观念依然存在着模糊性。特别是看似风平浪静的国际局势实则波涛汹涌,在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其他国家和别有用心的组织的思想渗透下,“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言论甚嚣尘上,致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模糊、政治信仰开始迷茫,开始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摇摆不定、缺乏信心,诸如“读书无用论”、“共产主义理想虚无缥缈”等错误思潮观念层出不穷,安富尊荣、文恬武嬉的论调不断向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买静求安、偷安旦夕”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左传》中曾讲“宴安鸩毒,不可怀也”,一个忘记艰辛史、髀里肉生的国家注定不会强大,贪图享乐犹如杯中鸠毒,忘记远大抱负沉溺于安逸无异于饮鸠自杀。在抗日战争的 14 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伟大事业,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定信念坚定抗战、浴血杀敌,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大学生应将抗战精神中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宝贵精神资源。弘扬抗战精神,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题中之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抵挡住西方社会自由主义以及有死灰复燃迹象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潮冲击,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
2.牢记艰苦奋斗,坚定必胜信心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不竭动力,是中国精神的推进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顽强战胜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在新时代的伟大建设中仍会遇到新问题,仍需继续传承奋斗精神,服务于强国建设。抗战精神彰显了党在抗日战争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结了千百万革命志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因此,抗战精神能够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苦乐观有新的认识,使学生留住红色记忆,坚定信心跟党走。我国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与风险挑战,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暑雨祁寒,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我们就越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危机中开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勇于斗争,善于创造,把我们的各项事业大力向前推进。
3.牢记使命责任,担负时代重任
斗争越是艰险,精神越显伟大。中国人民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表现出的智慧、胆识和魄力是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的重要因素,但中国人民的对祖国忠贞不渝、连绵不绝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则是最重要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也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加是你们青年一代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完成。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定型的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最后一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抗战精神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继承先烈遗志、胸怀祖国、牢记使命,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强大而不竭的精神动力,为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做好准备,更加坚定大学生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将记忆化为奋斗动力 以公祭宣示和平决心[N].光明日报,2020-12-14.
[2] 杨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持续发扬抗战精神[J].中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04).
[3] 步德胜.论抗战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5(12).
[4] 陈士勇.抗战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J].毛泽东思想研究 , 2016(06).
[5] 易小倩. 抗战精神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J].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7).
[6] 彭玉龙. 纪念抗战胜利的现实意义[J].中国青年报,2017(09).
[7] 李佑新. 抗战精神[J].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07).